才女班婕妤:16岁入宫受宠14年,从繁华走向寂寞,却活成了传奇
古有樊姬,今有班婕妤。
班婕妤的好,不仅为汉成帝认可,更得到了汉成帝的母亲,即皇太后王政君(王莽姑姑)的高度赞誉。
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”。纳兰性德的这两句诗大家耳熟能详,不过你知道吗,这两句诗的女主角正是班婕妤。
班婕妤色艺双绝,从16岁入宫,受汉成帝专宠14年,后来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,一代美人繁华落尽,最终走向寂寞。不过,跟其他被打入冷宫的嫔妃不同,班婕妤没有怨恨任何人,她以一颗玲珑剔透的心,看清了生活和爱情的真谛,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。
三国才子曹植曾评价班婕妤“有德有言,实惟班婕”,班婕妤还是古代妇德楷模。
展开剩余88%聪慧少女入宫廷,“辞辇谏王”留佳话
公元前48年,班婕妤出生于声名显赫的汉代班家。其父班况是左曹越骑校尉,她自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、东汉军事家班超、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姑祖母。
班家因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,备受汉武帝器重。而班况的几个孩子也个顶个的聪明。儿子班伯、班斿、班雉都以学识著称,女儿班婕妤同样色艺双绝。
西晋史学家博玄赞班婕妤“履正修文”,班婕妤自幼天资聪慧,工于诗赋,出口成章,虽然尚在深闺,可早已声名远播。
16岁时,班婕妤被招进宫,成了汉成帝刘骜(ào)的妃子。
“婕妤”是官名,至于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她的闺名,这已经不可考。众所周知,汉宫妃嫔共有14个等级:昭仪、婕妤、娥、容华、美人、八子、七子、良人、长使、少使、五官、顺常、无涓。从排序可以看出,班婕妤初入宫廷很受皇帝隆宠。
渴望被宠是每个后宫女子的梦想,不过,班婕妤继承了良好的家风,她识大体,懂礼数。虽然班婕妤渴望爱情,但她却没有成为恋爱脑,也没有成为傻白甜,始终没有逾越规矩。
观古图画,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,三代末主乃有嬖女,今欲同辇,得无近似之乎?
汉成帝为了方便自己和班婕妤共同出游,特地命工匠制造了一辆大辇车。如果换成一般嫔妃,得皇帝如此垂青肯定会喜极而泣,但班婕妤却极为冷静,反而引经据典加以阻止。
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:我看到古代圣人留下来的图画,陪在君王之侧的都是朝廷大臣,从来就没有听说有妃子与君王同辇而行的。
班婕妤委婉拒绝了汉成帝的好意,意在提醒皇帝,可不能因为自己而坏了他帝王名声。
说实话,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如果换成是昏庸无道之君,班婕妤必死无疑,因为她不识好歹而且触犯逆鳞。可见班婕妤的胆识和勇气。好在汉成帝觉得宠妃言辞有理,便欣然同意。
“长信宫怨”惹人怜,秋后“团扇”遭人弃
皇太后王政君知道此事后,拿樊姬的贤德来对比班婕妤。
当年楚庄王玩物丧志,樊姬以不食兽肉打动楚庄王。楚庄王在樊姬的默默支持下,最终跻身“春秋五霸”之列。
班婕妤之所以辞辇,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。首先,她没有直接拒绝,这对保持自己在宫中的地位有益;其次,他引经据典要汉成帝亲近大臣远离美色,当一个人人爱戴的好帝王;第三,这么做也避免日后给人留下口舌。
要说班婕妤极具诡辩之才,确实实至名归。不过,她小小年纪却早已看透了权欲和荣耀是一把双刃剑,如何扬长避短,如何适可而止,怎样把握分寸,这都是智慧的显现。
只可惜,班婕妤再好,没有生在楚庄王那个时候,而汉成帝也终究不是楚庄王,尤其是在赵飞燕、赵合德姐妹入宫之后,刘骜声色犬马、罔顾政事的本性最终暴露出来。
班婕妤再有本事,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
赵飞燕姐妹,一个色艺俱佳,一个媚骨天成,两人自入宫之后,让汉成帝魂不守舍。尤其是赵飞燕,不仅体态轻盈,而且舞姿优美。坊间传言,她可以掌上起舞,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,但这足以说明她的舞姿婀娜,温柔妩媚。
有佳人陪伴,汉成帝不思朝政,日日沉醉在温柔乡难以自拔。从许皇后到班婕妤再到赵飞燕姐妹,色衰而爱驰已经成了后宫嫔妃最终的宿命。汉成帝对班婕妤曾经的海誓山盟已经随风飘逝。
当大臣将“重整后宫”的建议上报给许皇后时,许皇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,最终导致良机措施,自己反倒被打入冷宫。但班婕妤却主动将侍女李平送给汉成帝,这样不仅解决了子嗣问题,还减少了后宫的开支,让大臣们减少对后宫的非议。
事实上,如果汉成帝能体会班婕妤的良苦用心,也不枉夫妻一场。只是班婕妤的贴金行为始终未能唤醒汉成帝。会写诗的班婕妤,还是比不了会飞舞的赵飞燕。
后宫本是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,赵家姐妹想凭借自己的姿色和才艺冠绝后宫,为此两人将许皇后、班婕妤视作眼中钉肉中刺,一直想暗算她们。
公元前18年,赵飞燕诬告许皇后、班婕妤行巫蛊之术。许皇后不堪受辱最后自尽身亡,但班婕妤却咬牙坚持着。最后汉成帝亲自审问班婕妤。
妾闻‘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’。修正尚未蒙福,为邪欲以何望?使鬼神有知,不受不臣之诉;如其无知,诉之何益?故不为也。
班婕妤大意是说,自己不会做如此无脑的卑劣之事。而班婕妤的义正词严,也为自己避开一劫。虽然事后汉成帝“怜悯之,赐黄金百斤”,但班婕妤心知肚明,自己已经成了秋后“团扇”,不被理睬。
独坐怨秋风,失宠满才华
心死莫大于哀,短短14年的荣宠在此刻终于画上了句号。班婕妤知道自己迟早会有这么一天,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。
她没有伤春悲秋,没有责怪任何人包括赵飞燕姐妹,在她看来,这是帝王身上身负皇权的弱点,跟外人无关,跟人性相连。
班婕妤向汉成帝提出到长信宫去侍奉老太后,刘骜没有挽留。而向班婕妤这种激流勇退的做法,确实值得称道。
如果说班婕妤果真要跟赵家姐妹针锋相对,那么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。只是,她眼下看惯了后宫的是是非非,也无心争斗了。
30岁刚刚出头的班婕妤,此后在长信宫深居简出,与汉成帝、赵氏姐妹几乎不再谋面。
班婕妤“以退为进”,不但可以替汉成帝尽孝道,还能避免残酷的宫斗,确实充满大智慧,非一般女子可及,她的德和行,当之无愧是“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人”!
与智者为伍,与善者同行,在班婕妤看来,虽然后宫冷冷清清,冷月冥冥,但她却学会了自我排遣,并没有太过暗自神伤。只有那盏古老的长信宫灯,见证了班婕妤的悲愁。
新裂齐纨素,皎洁如霜雪。裁成合欢扇,团圆似明月。出入君怀袖,动摇微风发。常恐秋节至,凉意夺炎热。弃捐箧笥中,恩情中道绝。
想想自己犹如秋后的团扇,被人遗忘甚至随手丢弃,有时候不免要一番自我疗伤。这首喃喃自语而成的《团扇诗》是班婕妤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。除了这一首,她失宠之后,还有另外两首存世,分别是《自伤赋》和《捣素赋》。
谁怜团扇妾,独坐怨秋风。这三首诗大都表达了“闺怨”情调,写尽了薄命女子不被温柔以待的悲戚命运。
一个人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往往能左右我们的人生,班婕妤虽然失宠了,但她却将这份被冷落的情感化作创作的激情,使得这段时期,她的创作达到了巅峰。“秋凉团扇”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(也叫“班女扇”),一直流传至今。
宁与智者争高下,不与愚者论长短。如果班婕妤不入宫,那么她的人生或许会有别样的精彩,只是历史并没有如果。
10年弹指一挥间,就在别人以为班婕妤会老死长信宫时,她的人生又发生了转变。公元前7年,年仅44岁的汉成帝突然死于未央宫。失去庇护的赵氏姐妹最终自缢身亡。
班婕妤此时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她请求余生可以守在汉成帝陵墓旁边。
从清晨到日落,从石人石马到青灯古佛,班婕妤放下了所有的执念,她活得充实且恬淡。9年后,一代才女班婕妤病逝,后葬于汉成帝陵中,终年50岁。
生同衾,死同穴。班婕妤曾经万般宠爱于一身,但她没有恃宠而骄,而是活得人间清醒,不过最初的那份爱终难放下!常说,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,而这,两千多年前的班婕妤早已有所领悟。
(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必删。)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